今年全国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成就总结中,“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”是其中第一条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: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
面对“十四五”新形势,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?如何进一步紧扣人民群众需求,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体制创新?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。
推进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,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
中国环境报:科学治污是做到精准治污、依法治污的基础、前提和关键所在。您曾提到科学治污离不开“五个科学”——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。请问在这一方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(以下简称环科院)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进展?
李海生:推进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“五个科学”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。
近年来,环科院在推进“五个科学”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。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江流域累积型污染问题,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,从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出发,以多部门协作、多学科交叉集中攻关,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。
特别是在标准科学上,近年来,在环境基准理论、技术和方法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,编制《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》,支撑发布《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—镉》等4个水环境基准,实现我国环境基准零的突破等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作为环境标准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,环科院推动完成水、气、土等领域800余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。
开展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,支撑地方夯实绿色底色
中国环境报:长江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近年来,环科院参与组建长江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平台,推进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等科技帮扶行动。能否介绍一下科技帮扶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?
李海生: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利器。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旨在通过科技帮扶,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着力点,支撑地方夯实绿色底色、提升发展成色,现已成为生态环境部落实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的有力抓手。
近年来,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,在长江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92个城市,我们组织开展了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,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。
一是为地方“送科技、解难题,把脉问诊开药方”。驻点工作组聚焦地方政府在打好碧水保卫战、推动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点、痛点问题,围绕“一市(城)一策”“一河(湖)一策”精准做好科技支撑,形成各类差异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报告140余份,有力提升了地方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。
二是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,破解研究与应用“两张皮”难题。驻点工作组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,科学确定技术路线和帮扶方案,助力地方污染管理决策和企业治污工作。同时,不断迭代升级帮扶技术,打造“边研究、边产出、边应用、边反馈、边完善”的工作模式,实现了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,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科研与实际脱节、研究与应用“两张皮”、成果“不好用不管用”、转化慢等问题。
三是激活地方人才培养的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驻点专家团队深入地方一线,有效地推动了帮扶城市的科学治污进程,带动了地方环保人才培养、科研基础能力建设,促进地方解决了科技人才短缺、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,激活了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
我们的工作让驻点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在嘉兴,驻点工作组对南湖生态系统全面调查诊断,从源头管控、入湖清水廊道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出保护与修复措施,实现南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。现如今的南湖清澈透亮、水草摇曳,已变成老百姓的打卡胜地。在贵阳,通过驻点科技帮扶,洋水河出境断面总磷由1.61mg/L降至0.2mg/L以下,解决了洋水河60多年来总磷不达标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困扰老百姓多年的浓烈的磷的味道没有了,昔日“牛奶河”变成“清水河”,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的景象又回来了。
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夯实生态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根基
关注官方微信
今年全国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成就总结中,“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”是其中第一条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: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。
面对“十四五”新形势,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生态环境保护?如何进一步紧扣人民群众需求,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体制创新?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。
推进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,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
中国环境报:科学治污是做到精准治污、依法治污的基础、前提和关键所在。您曾提到科学治污离不开“五个科学”——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。请问在这一方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(以下简称环科院)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进展?
李海生:推进政策科学、标准科学、管理科学、技术科学、监督科学“五个科学”是实现科学治污的内在要求。
近年来,环科院在推进“五个科学”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。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江流域累积型污染问题,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机制,从区域流域的整体性出发,以多部门协作、多学科交叉集中攻关,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。
特别是在标准科学上,近年来,在环境基准理论、技术和方法等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,编制《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》,支撑发布《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—镉》等4个水环境基准,实现我国环境基准零的突破等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作为环境标准管理的技术支撑单位,环科院推动完成水、气、土等领域800余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。
开展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,支撑地方夯实绿色底色
中国环境报:长江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。近年来,环科院参与组建长江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平台,推进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等科技帮扶行动。能否介绍一下科技帮扶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?
李海生: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动生态环境问题解决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利器。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旨在通过科技帮扶,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着力点,支撑地方夯实绿色底色、提升发展成色,现已成为生态环境部落实精准、科学、依法治污的有力抓手。
近年来,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,在长江和黄河流域19个省份92个城市,我们组织开展了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,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。
一是为地方“送科技、解难题,把脉问诊开药方”。驻点工作组聚焦地方政府在打好碧水保卫战、推动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点、痛点问题,围绕“一市(城)一策”“一河(湖)一策”精准做好科技支撑,形成各类差异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报告140余份,有力提升了地方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。
二是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,破解研究与应用“两张皮”难题。驻点工作组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和区域环境问题的差异性,科学确定技术路线和帮扶方案,助力地方污染管理决策和企业治污工作。同时,不断迭代升级帮扶技术,打造“边研究、边产出、边应用、边反馈、边完善”的工作模式,实现了将科技嵌入到管理和治理中,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科研与实际脱节、研究与应用“两张皮”、成果“不好用不管用”、转化慢等问题。
三是激活地方人才培养的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驻点专家团队深入地方一线,有效地推动了帮扶城市的科学治污进程,带动了地方环保人才培养、科研基础能力建设,促进地方解决了科技人才短缺、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,激活了“自我造血”功能。
我们的工作让驻点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在嘉兴,驻点工作组对南湖生态系统全面调查诊断,从源头管控、入湖清水廊道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出保护与修复措施,实现南湖水质由Ⅴ类提升至Ⅲ类。现如今的南湖清澈透亮、水草摇曳,已变成老百姓的打卡胜地。在贵阳,通过驻点科技帮扶,洋水河出境断面总磷由1.61mg/L降至0.2mg/L以下,解决了洋水河60多年来总磷不达标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困扰老百姓多年的浓烈的磷的味道没有了,昔日“牛奶河”变成“清水河”,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的景象又回来了。
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夯实生态环境科技自立自强根基
关注官方微信